早課首頁
0918
20240918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英 01 0 0 1 scaled
346

2024/09/18(三) ●一日一箴言

《格言聯璧》:71
不自反者,看不出一身病痛;
不耐煩者,做不成一件事業。

【譯文】
不能檢查反省自己的人,看不出自身毛病;不能耐心忍受麻煩的人,終究是一事無成。

【註釋】
①自反:自我反省。
②耐煩:耐心,不怕麻煩。

●【賞析】
此句強調了自省和耐心的重要性,人要懂得自我反省,才能不斷進步,要有所作為,要培養自己的心性,學會心平氣和。
不會反省的人一輩子都是簡單的重複錯誤人生,即便滿臉皺紋,還是一事無成,心靈與智慧也沒有長進。反省是需要培養的,動力來源是精進,是想今日比昨日更好,是昨日的自己與今日的自己來比較,看有沒有進步。我們常常有身體和心靈的種種痛苦。痛苦因不善或不順而生,就要反省自己有哪些可以改善之處。身體的痛苦可以通過慎飲食、常鍛煉來調整;而心靈卻可以通過反省不斷提升,乃至於達到人生「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」的輕安自在。

每天要反省什麼,曾子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,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為別人謀劃事情有不盡心盡力嗎?與朋友交往有不守誠信嗎?師長所交導的內容有不好好複習學習行踐的嗎? 每日這些都一一反省,並詳實記錄下來,責過錯會越來越減少,最後幾至於無。

【歷史故事】君子之交的孔夫子、蘧(ㄑㄩˊ)伯玉
衛國的大夫蘧伯玉,比孔夫子年長了三十歲,兩人是志同道合的忘年之交。

蘧伯玉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君子,總是嚴以律己、寬以待人,一生致力實踐仁義,深受國君的信賴與百姓的愛戴。《淮南子.原道訓》有蘧伯玉「四十九年非」的名說,說他日日月月都謹慎內省己身的過失,善於懺悔遷善,今年悟到了去年作的是錯的,每年懺悔改過,「歲歲悔之,以至於死,故有四十九年非」。他每年日日月月都會謹慎反省自己的過失並懺悔改過,因此他在五十歲時可以完全說出過去四十九年來所改正的過失,且永不再犯。

有一次,蘧伯玉和衛國的貴族出遊,走到一處梯田,青山綠水相互輝映,十分美麗。貴族告訴蘧伯玉,他非常喜愛這片景色,未來打算剷平梯田,改建成自己的墓園。

蘧伯玉溫和地跟貴族說:「我年紀比較大,應該會先您一步離開人世,可否將這片沃土良田讓給我,請您另尋其他適合的地方呢?」貴族一聽,曉得蘧伯玉在委婉勸他不要破壞農田,於是笑了笑,不再多說。

有天晚上,衛靈公和夫人正在公邸賞月,忽然聽聞外面傳來馬車聲,卻在公邸大門前停住,過了一段時間才離開。

衛靈公好奇地問夫人:「妳知道這人是誰嗎?」
夫人微笑說:「一定是蘧伯玉。我聽說:臣子在經過國君宅邸時,須下車行禮,以表達對君上的尊敬;而蘧伯玉是衛國最賢能的大夫,忠於職責、敬愛君長,即使沒有人看見,也絕對會遵守禮節。」衛靈公於是召來守衛詢問,剛剛路過的人,果然就是蘧伯玉!

當時身在魯國的孔子,很欣賞蘧伯玉的品德,而蘧伯玉也很早就聽聞孔子的賢名,非常期待能與孔夫子見上一面。後來孔子周遊列國時來到衛國,蘧伯玉力邀孔子到家裡做客,兩人無話不談,惺惺相惜;從此以後,孔子只要經過衛國,都會去拜訪蘧伯玉;蘧伯玉也會熱情邀孔子留宿,常常一住就是好幾個月。

有一次,孔子受邀參加衛國某位大夫的公祭,但整個公祭過程極度草率混亂,讓熟悉禮制的孔子實在看不下去,失望地提早離席。蘧伯玉知道後,立刻向孔子致歉,並不恥下問,謙恭地說:「我們衛國風俗鄙陋,不曾學習喪事的禮儀,可否請夫子不吝指教呢?」 孔子欣然答應,將喪禮的器物、制度、儀軌等細節,一一說明清楚;蘧伯玉聽完讚歎不已,並依據這些內容,為衛國制定了明確的喪禮規範。

蘧伯玉在聽說孔子結束周遊列國,返回魯國後,立刻派使者前去慰問。

孔子見到使者,迫不及待地關心:「蘧先生最近在做什麼呢?」
使者恭敬地回答:「蘧先生時常自省,期盼減少過失,可惜尚未如願。」
使者離開後,孔夫子忍不住感歎道:「蘧先生的使者真是太優秀了!」讚美使者溫和有禮、坦率誠懇的談吐表現,完全彰顯了蘧伯玉以德化人、以德待人的美好風範。

孔子與蘧伯玉,都擁有正直懇切、寬和忠厚的情操,並且不吝於分享所知、由衷讚美對方的優點,讓這一份君子之間的忘年情誼,煥發歷久不衰的燦爛光芒。

《論語·學而篇》子曰:「主忠信,無友不如己者,過則勿憚改。」孔子說一切以忠信為本,要結交學識德行比自己好的朋友,有過錯不要怕被調整,要改正過來。因為德行好的朋友才會互相勸勉砥礪,讓自己更進步、更提升。

我們應時時省察自己的言行,培養良好的道德,而結交朋友也要重視品行,與品格端正、胸襟寬廣的人做朋友,彼此分享學習心得、勸善規過,友誼便能堅定穩固,品德也能不斷地向上、向善提升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