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11/07(四) ●一日一箴言
《格言聯璧》:121
入安樂之場,當體患難人景況;
居旁觀之地,要諒局內人苦心。
【譯文】
出入於安樂場所,應當體會人在患難中的景況;
處於一個旁觀者的地位,務必體諒當事人的苦衷。
【賞析】
這一句是以同理心來對待與自己的生活型態、環境不同的人,可以消除歧見,形成人際和諧、社會融合的社會,同理心是一念慈心。
【同理心】公案:
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有一則公案:過去有一位在衙門裡負責審問犯人的官員,一日在夢中,見到不久前才伏法死去的御史回來,再三詢問之下,才知在審案的過程中,御史自知罪有應得,收賄枉法之罪難逃,在走投無路之際,這些昔日同為司法人員的同袍,依法將之處死,但唯有這位審判官,表面同情且虛詞寬慰,但心中卻巴不得將其早點送上刑場,令犯人怨恨寒心,死後回來找審判官責問。
審判官一覺驚醒,感嘆自己只是在一旁幸災樂禍,犯人就已恨之入骨;若又趁機落井下石,後果就不堪設想了。
因此這兩日的格言所言:
「處富貴之時,要知貧賤者的痛癢;值少壯之日,須念衰老者的辛酸;
入安樂之場,當體患難人景況;居旁觀之地,務悉局內人苦心。」
多一份體諒,多一份包容,往往就是轉禍為福的關鍵。
富貴貧賤,各有定數,不可強也。人處於安樂時,多想想患難的人是怎樣的生活。
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,故多替別人想想,考慮他人的苦心,就不會有所指責。
一個人處於富貴與貧賤要一樣處心,不應有差別心。
年輕人,切莫恥笑年老的景況,歲月變遷,年輕也會有衰老之日,到時也是一樣辛酸。
又一個人要常慮及他人的患難,那心懷可廣可仁,亦可增進己身品德。
遇事不埋怨,多替別人著想,多瞭解別人的苦心,自然無怨,可安然處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