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11/14(四) ●一日一箴言
《格言聯璧》:128
不蹈無人之室,
不入有事之門,
不處藏物之所。
【註釋】⑴蹈:踩踏、踐踏。
【譯文】
不進沒人的房間,不到有是非的地方,不在貯藏物品的地方停留。
●【賞析】
此句和「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整冠。」有異曲同工之意。
經過瓜田時,不彎身穿鞋;走過李樹下面,不舉手整理帽子。比喻避免招惹嫌疑。
此句闡述了趨利避害的基本原則,日常生活中,管理好自己,自覺應避嫌時就要主動避嫌,以免惹事生非,產生無妄之災。清清白白做事,踏踏實實做人。
【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「利益迴避」的幾個史例】
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,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,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?
柳公權說:「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令,有些人認為有問題,並且講了閒話。」
文宗很不悅的說:「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,品德清廉,也沒有過失,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,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?」
柳公權接著說:「以郭旼的才德和貢獻,確實足堪此任,但是議論的人說,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,並因而獲取官位的…。」
文宗於是喟道:「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侍候太后的,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,你們何以大驚小怪…!」
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:「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,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!」
柳公權說「瓜田李下」這句話,就是援引古樂府「君子行」中的這句詩─「君子防未然,不處瓜李嫌,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整冠」而來的,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「避嫌」之意。
同樣的,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,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,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。
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,並說:「國家的官吏,應當選用賢能,我這姪兒,教書尚可,做官則不行。
再者,前朝的外戚親屬,多驕奢腐敗,甚至造成國家傾覆,所以臣妾以為,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…。」
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:「歷代皇后,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。」
【重視民訪、以求良政的龐仲達】
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,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。
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,名叫任棠,某日龐太守特別親訪,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,只是將一大棵蕹白、一盆清水放在門口,自己則是抱著孫子,蹲在門檻後面。
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,便欲加以斥責,但仲達卻說:「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─一盆清水,是要我為官清廉:拔一根蕹,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;
至於抱一個小孩,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!」講完後即笑著離開。
從此以後,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,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,並造福百姓。
【拒絕聽「好話」的鄒忌與齊威王】
齊威王的大臣鄒忌,身高八尺,長得英俊瀟灑。
某日他心血來潮,問他的妻、妾說,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─徐公相比,到底誰比較帥?
他的妻、妾都說,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!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,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。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,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,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,於是便說:「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,妾是因為怕我,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,所以才都說我好話,但其實並非真話啊…!」
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:「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、后妃內侍等,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,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,是多麼大啊…!」齊威王聽了以後,便採納鄒忌建議,從此廣開言路、虛心納諫。
後來鄰國的燕、趙、韓、魏等國王,在聽到這件事後,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,以致後世有謂:「不用靠打仗,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。」
【重視建議、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、景帝】
漢文帝曾書說:「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,在行為上有了過失,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,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。…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丞相、列侯、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,以及博士等,均應一起從長計議,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,切不可隱諱不言…。」
同樣的,漢景帝也曾書說過:「年來收成不豐,其缺失在哪裡?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賄,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!
今令各郡郡守等,均應加強整飭官箴,凡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,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,並頒告天下為之戒…。」
史稱「文景之治」,果而其來有自。
世界先進的大企業,有關「提議制度」都得到廣泛的運用,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「開動大家的腦筋」的活動,每月按時舉行;
松下公司採取了「提案制度」;本田公司則舉行「建議積分獎勵」制度;以及韓國的現代、東善金星、三星、大宇、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。
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「柯達建議制度」,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,即高達150萬美元以上。
【收禮有道的孟子】
有人質疑孟子說,你以往在齊國時,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,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,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,你卻都收下來,是否有標準不一,不為人知的道理呢…?
孟子說:「在宋國時,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,宋君於是送我旅費,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,所以我收下來了;
而在薛地時,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,於是薛君送我金錢,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,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,所以我也收下來了。
至於在齊國時,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、受的理由,齊王送我錢,豈非要收買我,幫他歌功頌德,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…。」
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,真正把「禮」放在心裡,而不是拿在手上。
所以說,只要名正言順、師出有名的餽贈,自然符合「禮節」,更不會有違法之虞。
唐太宗曾謂:「以銅為鑑,可以正衣冠;以人為鑑,可以明得失;以史為鑑,可以知興替。」
歷史人物,往往就像一面鏡子,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的省思空間。
以上幾篇故事,有些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,有些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,但是他們的故事,都有其真理可供我們參考借鏡的地方。
「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」,「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」,一件事情再隱密仍然是無法永遠保守秘密的。
還是光明坦蕩的做合於天道真理的事,來得心安理得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