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
20241202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
20241202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英 01
420 先聖語錄 01

2024/12/02(一) ●一日一箴言

《格言聯璧》:146
善為至寶,一生用之不盡;心作良田,百世耕之有餘。
世事讓三分,天空地闊;心田培一點,子種孫收。

【譯文】
善良最為寶貴,一輩子由此得到的福澤無窮無盡;培養一顆善良的心,子孫後世代代受益。 凡事能退讓一步,則心中煩悶全無;心中存有善念,則兒孫代代傳衍福澤。

●【賞析】
善良是最寶貴的東西,一生都享用不完;把內心當作良田,子孫世代都耕種不完。遇事讓別人三分,自然和諧融洽、天地寬廣;每一代人都在內心深處多培養一點善良,後代會因此善良家風而收獲福氣與福報。

一個人的內心充滿善良、感恩、幸福,就能彌補物質生活上的不足;但一個人無論有多麼富裕的物質生活,也彌補不了他內心的空缺。

「善為至寶,一生用之不盡」:為善最樂,世界上沒有比作善事、幫助別人更開心快樂的事,每天笑容滿面,自然身心健康快樂無窮。

「心作良田,百世耕之有餘」:每一個人的心就是一畝田,用愛心去灌溉、施肥,心田就有豐收,將良心田傳給子孫,代代都用愛心去灌溉,自然代代都有豐收,而且子子孫孫越耕心田,良田越多越廣,更能為善良風氣,造福一方,正是善的循環,將來回收得更是良田福地,百世慶有餘呀!

「世事讓三分,天空地闊」:謙虛禮讓是世人所讚歎的美德,凡事爭先恐後是沒耐心沒肚量的小人行徑,凡事禮敬前賢是有修養有德行的君子。

「心田培一點,子種孫收」:良心田上每天澆灌一些營養豐富的愛心、慈悲心、喜樂心、清淨心,自然讓內心充滿陽光充滿愛,子女接收到來自愛的芬芳與滋養,這樣的德風傳家,子孫自然具足道氣風範,繼續善行傳家,生生不息,子孝孫賢。

【歷史故事】1.范仲淹以《岳陽樓記》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感動無數仁人志士。

范仲淹是北宋名臣,為人孝義節廉、扶危濟困;做官忠直敢言、為民請命;為文情文並茂、理義至深;治軍嚴謹有方、威震敵膽。

宋仁宗景佑二年(西元1035年),范仲淹被貶到故鄉,他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,準備蓋一所住宅。他請陰陽先生看風水,這位先生賀喜道:「這是一塊能出公侯卿相的風水寶地。」范仲淹聽了笑道:「若是如此,使士人在此學習,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嗎?」於是,范仲淹就在這裡創辦學校,延請名師講學,盛況空前,各地也紛紛倣效。故後人有「蘇為郡甲天下」之稱。

范仲淹曾經立志設置義田來照顧貧困的鄉親,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,直到他當了陝西招討使和參知政事,才有足夠的俸祿,購買家鄉附近的良田一千畝,名為「義田」,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,掌管財物及資金的調配,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。他去世後,後代子孫也繼承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。

范仲淹事母至孝,當官後仍然維持貧時生活情景,沒有賓客到訪時,用餐只準備一樣葷菜;妻子衣食和尋常人家一樣。對族人及讀書人卻非常的愛護及慷慨好施,所以有很多的讀書人經范仲淹的提拔而當官,雖是一般的平民也都知道范仲淹的名字。

范仲淹為政忠厚,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,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澤,尤其是邠州和慶州的百姓,與歸附宋朝的外族人民,都畫了他的肖像,給他立生祠紀念他。據北宋曾鞏(唐宋八大家之一)撰寫的《范仲淹傳》載:「仲淹所至,恩威並行,邠、慶(今甘肅慶州)之民並西陲屬羌繪像生祠之。」

【歷史故事】2.《周禮·地官》記載,周王在中樞行政官職中,設立地方官司徒,助其教化百姓,安定天下。類似現代內政部部長之部分職能的司徒,為做好民政工作採取6項措施,即「以保息六養萬民:一曰:慈幼,二曰:養老,三曰:賑窮,四曰:恤貧,五曰:寬疾,六曰:安富」。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關懷兒少福利、老有所養、救濟窮困、撫恤孤貧、優惠殘障人士、安撫富人,這些正是現代慈善概念中的具體內容。故百姓安居樂業,周朝王室歷八百餘年。

以上種種善行義舉,都是傳世的美德,可以傳家百代、強兵富國。其關鍵在於自己。一人可以興邦,一人可以興家業!
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