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
20241215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6 01
20241215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英 01 scaled
433 先聖語錄 01 1

2024/12/15(日) ●一日一箴言

《格言聯璧》:159
好惡之念,萌於夜氣,息之於靜也;
惻隱之心,發於乍見,感之於動也。

【註釋】
⑴惻隱:見人遭遇不幸,而生不忍、同情之心。
⑵乍見:忽然看見。

【譯文】
人的善惡念頭,萌生於夜深人靜時,而隱化於靜處;
憐憫之心,發於突然看見的那一瞬間,而有所感動。

●【賞析】
善良的念頭,萌生於夜深人靜的時候,在平靜的內心中生長;
憐憫的念頭,產生於突然看到的那一瞬間,是因看到他人的遭遇而有所感動。

孟子論四端,闡述人之性善本然。孟子曰: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之掌上。
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,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,非惡其聲而然也。由是觀之,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;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凡有四端於我者,知皆擴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燃,泉之始達。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」 孟子以孺子快將墮井為例,說明人人皆有惻隱之心。當我們見到孺子快墮井時,自然就會有焦急與痛惜之心,不是源於任何利益關係的考慮,如與孺子父母的交情、博得鄰人的稱讚、討厭獲得麻木不仁的名聲。孟子認為這種怵惕惻隱之心人皆有之,是「仁之端也」。

孟子認為「怵惕惻隱」、「羞恥厭惡」、「辭謝禮讓」、「是是非非」四種心理分別為「仁」、「義」、「禮」、「智」四種道德觀念的開端。這些善性是「與生俱來」的,沒 有人例外。孟子認為只要加以擴充這四種善性(「四端」)必能完備,成就仁德;若不好好培養與擴充,則很快就會被惡習所淹沒,結果就連侍奉父母這麼直接的道德行為也做不好。

因此,好好培養善性,近能擴展仁德,遠可以齊家治國,造福天下。 以此觀之,能培養我們與生俱來的性善及仁義禮智四端,就能開展出光明的人生,報效國家社會、造福人群,創建自己的功德與價值,建立幸福美滿的和樂家庭,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社會風氣,成就人間淨土將不遠矣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