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呂冬倪

此書已出版(封面圖如上)

(承2024年1月15日萍江竹刊電子報)

看完「觀自在菩薩(觀世音菩薩)」修行「耳根圓通法門」的白話翻譯之後,我們來做個總結。修定發慧的方法,可以分為四個步驟:

(1)專心默念「觀世音菩薩」的聖號。

(2)覺知自己在聽,自己默念的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的聲音,也覺知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的聲音,在被自己所聽,此時只有聲音和自己的覺知互相呼應,沒有任何雜念在心中。

(3)只有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的聲音,而忘失了自己的存在,把自己融入這個聲音之中。

(4)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的聲音,與自己融合,而且歷歷分明,別無雜念。

我們只要依照這四個步驟去用功,隨着觀照的功夫日漸深厚,常住於「一心不亂(三昧定)」的狀態,最後就會達到《心經》所說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的境界。

「照見」並不是用我們的肉眼看見,那是大腦神經的視覺功能,而是集中心力,不通過任何媒介的「直接觀照」。

一般人念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的時候,大多是認為念《心經》,可以躲災避劫,有益自己,但是不知道《心經》在講什麼?或者是有心去看《心經》的翻譯本,但是看完之後,似懂非懂。「似懂」是白話翻譯都看得懂,「非懂」是仍然不知道《心經》在說什麼?

其實,重點就在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經文的第一段裡:「觀自在菩薩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。照見五蘊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

《心經》是「觀自在菩薩(觀世音菩薩)」的修行心得報告,所以看完《心經》,就要研究「觀自在菩薩(觀世音菩薩)」的修行方法,而這個修行方法,在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六裡,可以找到。這個「耳根圓通法門」的修行心法,才是我們讀完《心經》之後,所需要的核心重點。

其實,在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五裡,另外還有二十四位羅漢和菩薩,實地修持的心得報告。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五:「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。及諸漏盡大阿羅漢。汝等菩薩及阿羅漢。生我法中得成無學。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。從何方便入三摩地。

經文的意思是說:

釋迦牟尼佛告訴參加法會大眾中的諸大菩薩,以及大阿羅漢們說:「你們菩薩及阿羅漢們,在我教導的佛法當中,已經證得果位。我現在問你們,大家最初發心的動機,以及悟到十八界的功用,哪一樣是最圓滿通達的?怎樣才是進入了三摩地的方便法門?」

所謂「借假修真」,釋迦牟尼佛說「十八界」都是可以修成佛道的方法。「十八界」分為「六根界、六塵界和六識界」:

(1)六根界:

①能見之根,名為眼界。

②能聞之根,名為耳界。

③能嗅之根,名為鼻界。

④能嘗味之根,名為舌界。

⑤能覺觸之根,名為身界。

⑥能覺知之根,名為意界。

(2)六塵界:

①眼所見一切色境,名為色界。

②耳所聞一切音聲,名為聲界。

③鼻所嗅一切香氣,名為香界。

④舌所嘗一切諸味,名為味界。

⑤觸即觸著,身所覺冷煖細滑等觸,名為觸界。

⑥意所知一切諸法,名為法界。

(3)六識界:

①識依眼根而能見色,名眼識界。

②識依耳根能聞諸聲,名耳識界。

③識依鼻根能嗅諸香,名鼻識界。

④識依舌根能嘗諸味,名舌識界。

⑤識依身根能覺諸觸,名身識界。

⑥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,名意識界。

「十八界(六根、六塵、六識)」都是因緣和合、生住異滅,因緣而生、因緣而滅,都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非真實的法。

「十八界」的修行方法,都離不開「入流亡所」這個原則,這是初階的基本功。

當這二十五位羅漢和菩薩,自述實地修持實驗的方法之後,釋迦牟尼佛請文殊師利菩薩做評審解說。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六:「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。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。各說最初成道方便。皆言修習真實圓通。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。我今欲令阿難開悟。二十五行誰當其根。兼我滅後此界眾生。入菩薩乘求無上道。何方便門得易成就。

經文的意思是說:

這時候,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:「你現在看上面二十五位達到無學果位的阿羅漢們,以及諸大菩薩們的自述,各自說出他們個人最初成道修持的方法,達到真心實相的圓通法門。他們的修行方法,實在沒有什麼好壞優劣可評論,也沒有前後差別可分。但是我現在要使阿難開悟證得自性,在這二十五位的修行方法中,那個才與他的根器相宜?而且從我滅度以後,這個世界上的眾生,若要進修大乘菩薩道,勤求無上正道,應該依那種方便法門,才能使他們容易成就?

文殊師利菩薩就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指示,起立說偈,作為結論說: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六:

現在諸菩薩,今各入圓明,未來修學人,當依如是法,我亦從中證,非唯觀世音,誠如佛世尊,詢我諸方便,以救諸末劫,求出世間人,成就涅槃心,觀世音為最。

經文的意思是說:

現在的一切菩薩,也正在修這一法門,已經各自入於圓滿光明的境界,未來一般修學佛法的人,也應當依這個法門而修。我也是從這個法門中證得佛道,不只是觀世音菩薩一人而已。誠如佛所詢問我修行方便的法門,為了救度末劫時期,想要出離世間苦海的人,使他成就證得寂靜真心的,只有修觀世音菩薩所開示的觀察世間音聲的法門,才是最好的修法。

所以,「觀自在菩薩(觀世音菩薩)」的「耳根圓通法門」,是被文殊師利菩薩評比之後,認證是最適合末法眾生修行的心法。

但是,我個人認為有二種方法,也很適合我們末法眾生來修行。一種是「眼根專注的法門」,另一種是「鼻根調伏氣息的法門」。

先來談「眼根專注的法門」,就是用眼根(眼睛)來「入流亡所」的修行方法。

三、明朝蒼雪禪師的修行法門

明朝末年有位蒼雪禪師,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高僧。他的詩好、文好、修行更好。他有一首詩偈,實際上是開示學習靜坐調心的方法:

南台靜坐一爐香,

終日凝然萬慮亡,

不是息心除妄想,

只緣無事可思量。

詩偈解釋:

(1)「南台靜坐一爐香」:蒼雪禪師每次在南嶽衡山的南台禪院內禪坐的時候,會點一炷香插在香爐內。

(2)「終日凝然萬慮亡」:凝然:集中的樣子,制心一處,專注而不散亂。

蒼雪禪師整天專心看著這一炷香,凝神在燃燒著紅點的香頭上,制心一處在這個香頭的紅點。逐漸的,所有的念頭都不起,心無所住,萬般的思慮都自然消失沒有了。

「終日凝然萬慮亡」是佛經裡的修行心法,《圓覺經》云:「善男子,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,居一切時,不起妄念;於諸妄心亦不息滅,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,於無了知,不辨真實。

(3)「不是息心除妄想」:不是故意有心的去除妄想,是自然的不想,是自然的沒有。有一個心念要去息妄念,這個心念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妄念。

(4)「只緣無事可思量」:緣:因為、原因。只因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思想度量。

蒼雪禪師的修行法門,就是屬於「眼根專注的法門」,也就是用眼根(眼睛)來「入流亡所」的修行方法。

接下來,介紹「鼻根調伏氣息的法門」,這是用鼻根(鼻子)來「入流亡所」的修行方法。

(續下期)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