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
20250220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
20250220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英 01 scaled
499 先聖語錄 01

2025/02/20(四) ●一日一箴言

《增廣賢文》:20
誰人背後無人說,哪個人前不說人?

【譯文】
有哪個人背後不被別人議論,哪個人在人前不議論他人?

●【賞析】
什麼人背後不被人說,又有誰在別人面前不去議論人呢?指人前議論人,背後被議論,這是人情之常,用不著大驚小怪。

俗話說:「來說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」。其實,被人講是非,這就證明你有分量、有一定的影響力,人家這才會惦起你。故此,若有人講你的是非,一則是喜,一則是憂。所喜者,在別人的眼裡,你還是有存在感的;而所憂者,自己要反省,期望做得更完善,免遭眾議。

《論語·憲問篇》有一則記載:公伯寮愬(ㄙㄨˋ)子路於季孫,子服景伯以告曰:「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,吾力猶能肆諸市朝。」
子曰:「道之將行也與?命也!道之將廢也與?命也!公伯寮其如命何!」

〔註釋〕愬(ㄙㄨˋ),誣衊、毀謗。
季孫,乃魯國當時的上卿大夫,位高權重。公伯寮與子路同時在季孫氏做家臣。子服景伯是魯國大夫。「夫子」,乃指季孫。

公伯寮在季孫面前說子路的壞話,子服景伯把這事告訴孔子,說:季孫夫子聽了公伯寮的讒言,已對子路有疑心。雖然如此,我還有能力使季孫明白真相,而把公伯寮殺掉陳屍於市。

孔子說:道如能夠行於世,這是天意。道如不能夠行於世,這也是天意。公伯寮又能把天意怎麼辦?

公伯寮與子路同為季孫氏的家臣,也就是同事關係;子路性格衝動,容易得罪人,這是必然的,何況公伯寮如果要爭寵而毀謗子路,這也不難想像。如果子服景伯純為正義而發聲的話,何不直接點明季孫大夫呢?而偏偏先轉告孔子?若孔子不是內心光明坦蕩,說道的行廢自有天意,而相信子服景伯的話,誤入圈套,那孔子就被借刀殺人。事成,就欠了子服景伯的人情;事敗,就要負上主使作案的罪名。而最重要的,孔子就不是講人道、講人性、講人格的孔子。孔子徹底了悟世道人心,堅持天理公義,而且有人格自信,這正是所謂「公道自在人心」。

我們由這一則論語,可以反思身邊有沒有像子服景伯這種人在惹事生非呢?並且更要警醒自己有沒有陷入身為說人是非的「是非人」呢?最終還是老老實實的做一個身清、口清、意清的修道人為佳!

●《增廣賢文》簡介:
《增廣賢文》是一種「民間諺語集」,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,又稱《昔時賢文》、《古今賢文》。其內容彙集了為人處事的各類諺語,充滿哲理,釋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體現。人稱:「讀了增廣會說話,讀了幼學走天下。」增廣即「增廣賢文」,幼學即「幼學瓊林」。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《牡丹亭》,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。後來,經過明、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,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,稱《增廣昔時賢文》,通稱《增廣賢文》。

備註:臺灣布袋戲《雲州大儒俠》時有引用《增廣賢文》的內容,戲中稱之為《昔時賢文》。

《增廣賢文》的內容有幾個方面,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,二是談命運,三是談如何處世,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,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,其內容十分廣泛,從禮儀道德。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、天文地理,幾乎無所不含,而又語句通順,易懂 ; 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、處世之道。

●《增廣賢文》作者簡介:
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,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「周希陶」曾進行重訂,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