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2025/03/03(一) ●一日一箴言
《增廣賢文》:31
寧可人負我,切莫我負人。
【譯文】寧可別人對不起我,不要我對不起別人。
●【賞析】寧願讓別人辜負我,絕不讓自己辜負別人,體現出一種克己利人的高貴品德。
(諺語)寧願他人違背我、辜負我,而不是我違背他人、辜負他人。形容待人忠厚,不因對方的好壞而改變。《晉書.卷一二九.沮渠蒙遜載記》:「吾家累世忠孝,為一方所歸,寧人負我,無我負人。
《資治通鑑.卷二三四.唐紀五十.德宗貞元八年》:「況帝王懷柔萬邦,唯德與義,寧人負我,無我負人。」歷朝歷代許多忠臣良將與明君都是懷抱著仁德義理處世治世,寧願犧牲自己的小利而為眾生的大利著想,這就是「犧牲小我,成全大我」的利益天下的宏願。
三國時代的曹操生性多疑,他曾發出豪語說:「寧可我負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負我」,這種人以自我為中心,雖然成功,也不過是一代梟雄而已,無法得到人們的尊崇。當時的名醫華陀曾為曹操醫治頭風病,每次發病頭痛欲裂,華陀建議針灸不能根治,開開腦割除病根才能好,曹操因懷疑華陀有害死自己之嫌而殺了一代名醫。多年後,曹操的兒子曹沖生病,無藥可救,終致藥石罔效,才後悔不已當初處死華陀。做人時時刻刻都要注意,不可得罪人,不可辜負人,不可傷害人,寧可讓人來辜負我,也不願我辜負別人,這樣的仁德之心,才是具足修道的火候與精神。
釋迦牟尼佛前世修忍辱,曾為忍辱仙人,當時的國王名歌利王到深山打獵,看到修行人問鹿群的去向,修行人想告訴你去相豈不是鹿群生命不保,於是默不出聲,歌利王憤怒問你是誰?修行人說我是忍辱仙人,歌利王拔出寶劍,說我來試試你的忍功,於是割下修行人的手臂,鮮血流下來,修行人想我如果現出痛苦相,就不能讓他信服我的修行,而對百姓會更加殘暴,這樣想的功夫,王見他沒作聲,更憤怒的割下他的腳、鼻、耳,鮮血流得更多,修行人奄奄一息中,天龍八部、天人都忍不住的打雷、狂風大作、閃電交加,想制止歌利王的殘暴行為,歌利王果然嚇到了,說修行人,你如何證明你的修行是對的?修行人說:「我的鮮血會轉變為奶,我的身體會復原。」果然鮮血變成奶,身體四肢變完好如初,歌利王於是信服跪下懺悔,以後常常邀請修行人去皇宮作客講道。忍辱仙人也發願成佛要第一個度化歌利王。後來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後第一個度憍陳如即是歌利王的轉世。
可見發廣大慈悲心度化眾生的愿心多麼有力量呀!別人傷害我、對我不好,是因為他還不明理,我們要原諒他,當他明理後就不會做出反道敗德的事情,因此不渡化眾生是我們沒盡到修道的責任,是我們的慈悲心還沒有發出來,要更努力的修道,要發出慈悲愿心就會有無量的光明能量來支持我們繼續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