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呂冬倪
.jpg)
(承2024年2月19日萍江竹刊電子報)
四、釋迦牟尼佛傳授「安那般那守意法」給他的獨生子羅雲
查閱佛經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曾經傳授「鼻根調伏氣息的法門」給他的弟子「周利槃特迦」,也傳授這個法門給他的獨生子「羅雲」。
我們先來聽聽佛弟子「周利槃特迦」的學習心得報告,首先介紹一下他的來歷。
「周利槃特迦」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侯,是經、律、論三藏都精通的沙門(和尚),有五百個弟子。但是「周利槃特迦」非常吝惜經義,不肯盡心教導,所以得到如此愚鈍的果報。他的哥哥出家在先,因為他太愚鈍,叫他還俗。「周利槃特迦」就拿了一條繩子,到後院樹下去自殺。釋迦牟尼佛用神通力救了他,指著掃帚,叫他專念「掃帚」二字。後來他領悟到釋迦牟尼佛是教他把心地上的塵垢掃除乾淨,由此而悟道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五:
「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而白佛言。我闕誦持無多聞性。最初值佛聞法出家。憶持如來一句伽陀。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。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。我時觀息微細窮盡。生住異滅諸行剎那。其心豁然得大無礙。乃至漏盡成阿羅漢。住佛座下印成無學。佛問圓通如我所證。返息循空斯為第一。」
白話翻譯:
周利槃特迦起立,向釋迦牟尼佛報告修行心得說:「我缺乏誦持多聞記憶的能力。最初遇到佛的時候,聽聞到佛法就出家了。佛教我記憶一句偈語(伽陀)。在一百天以內,記前忘後,記後忘前,始終不能背誦。因此佛又憐憫我的愚鈍,教我安居自修,調攝呼吸出入的氣息。我那時觀察氣息,由微細而到窮盡。最後了解它的生起、存在、變易、消滅,是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現象,刹那之間,也不能常存,是無常的現象。因此心境豁然開朗,得到大無礙的境界。再加進修,到達漏盡煩惱的境界,完成阿羅漢的果位。現在佛的座下,印證我已經得無學的果位。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,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。以我所經驗得到的,是從調息到反息。息止心空,依空取證,就是第一妙法。
接下來,我們再來談,釋迦牟尼佛也傳授這個「鼻根調伏氣息的法門」給他的獨生子「羅雲」的過程。
「羅雲」又譯為「羅睺羅、羅怙羅、羅護羅」,是釋迦牟尼佛的獨生子,後來成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以「密行第一」著稱。
「羅睺羅」是梵語,意思是「覆障」,「覆」是覆蓋,「障」是障礙。覆蓋什麼呢?覆蓋智慧,智慧就顯現不出來;障礙什麼呢?障礙修道,道業就不容易成就。
「羅睺羅」被稱為「密行第一」,所謂「密行」,是說他都是默默無聲的修行,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。他隨時隨地都在用功,時時刻刻都不懶惰放逸,都在修禪定,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用功。他是專門用功精修,專門持戒苦練,是一個嚴肅於密行持戒的人。
在《增一阿含經》卷第七《安般品第十七》裡,記載著釋迦牟尼佛教他的獨生子「羅雲(羅睺羅) 」「鼻根調伏氣息」的法門:
是時,尊者羅雲復作是念:「今云何修行安般,除去愁憂,無有諸想?」
是時,羅雲即從坐起,便往世尊所。到已,頭面禮足,在一面坐。須臾退坐,白世尊曰:「云何修行安般,除去愁憂,無有諸想,獲大果報,得甘露味?」
世尊告曰:「善哉!善哉!羅雲!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,問如此義:『云何修行安般,除去愁憂,無有諸想,獲大果報,得甘露味?』汝今,羅雲!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具分別說。」
對曰:「如是,世尊!」爾時,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。
世尊告曰:「如是,羅雲!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,便正身正意,結跏趺坐,無他異念,繫意鼻頭,出息長知息長,入息長亦知息長;出息短亦知息短,入息短亦知息短;出息冷亦知息冷,入息冷亦知息冷;出息暖亦知息暖,入息暖亦知息暖。盡觀身體入息、出息,皆悉知之。有時有息亦復知有,又時無息亦復知無。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。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。如是,羅雲,能修行安般者,則無愁憂惱亂之想,獲大果報,得甘露味。」
爾時,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,羅雲即從坐起,禮佛足,遶三匝而去。往詣安陀園,在一樹下,正身正意,結跏趺坐,無他餘念,繫心鼻頭,出息長亦知息長,入息長亦知息長;出息短亦知息短,入息短亦知息短;出息冷亦知息冷,入息冷亦知息冷;出息暖亦知息暖,入息暖亦知息暖。盡觀身體入息、出息,皆悉知之。有時有息亦復知有,有時無息亦復知無。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。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。
爾時,羅雲作如是思惟,欲心便得解脫,無復眾惡。有覺、有觀,念持喜安,遊於初禪。有覺、有觀息,內自歡喜,專其一心,無覺、無觀,三昧念喜,遊於二禪。無復喜念,自守覺知身樂,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,遊於三禪。彼苦樂已滅,無復愁憂,無苦無樂,護念清淨,遊於四禪。
彼以此三昧,心清淨無塵穢,身體柔軟,知所從來,憶本所作,自識宿命無數劫事。亦知一生、二生、三生、四生、五生、十生、二十生、三十生、四十生、五十生、百生、千生、萬生、數十萬生,成劫、敗劫,無數成劫、無數敗劫,億載不可計,我曾生彼,名某姓某,食如此食,受如此苦樂,壽命長短,彼終生此,此終生彼。彼以此三昧,心清淨無瑕穢,亦無諸結。亦知眾生所起之心,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,觀眾生類:生者、逝者,善色、惡色,善趣、惡趣,若好、若醜,所行、所造,如實知之。
或有眾生,身行惡、口行惡、意行惡,誹謗賢聖,行邪見,造邪見行,身壞命終,入地獄中。或復眾生,身行善、口行善、意行善,不誹謗賢聖,恒行正見、造正見行,身壞命終,生善處天上。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,觀眾生類:生者、逝者,善色、惡色,善趣、惡趣,若好、若醜,所行、所造,如實知之。復更施意,成盡漏心,彼觀此苦,如實知之。復觀苦習,亦知苦盡,亦知苦出要,如實知之。彼以作是觀,欲漏心得解脫,有漏、無明漏心得解脫,已得解脫,便得解脫智:生死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更不復受有,如實知之。是時,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。
是時,尊者羅雲已成羅漢,便從坐起,更整衣服,往至世尊所,頭面禮足,在一面住,白世尊曰:「所求已得,諸漏除盡。」
這段經文有二個重點如下:
1.羅雲問他的父親釋迦牟尼佛,如何修行安般(安那般那守意法)?
羅雲即從坐起,便往世尊所。到已,頭面禮足,在一面坐。須臾退坐,白世尊曰:「云何修行安般,除去愁憂,無有諸想,獲大果報,得甘露味?」
2.釋迦牟尼佛教導羅雲如何修行安般的方法。
世尊告曰:「如是,羅雲!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,便正身正意,結跏趺坐,無他異念,繫意鼻頭,出息長知息長,入息長亦知息長;出息短亦知息短,入息短亦知息短;出息冷亦知息冷,入息冷亦知息冷;出息暖亦知息暖,入息暖亦知息暖。盡觀身體入息、出息,皆悉知之。有時有息亦復知有,又時無息亦復知無。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。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。如是,羅雲,能修行安般者,則無愁憂惱亂之想,獲大果報,得甘露味。」
白話翻譯如下:
假如有比丘(和尚),喜歡在安靜無人的地方,端身正心,結跏趺坐。
什麼是「正身」?就是身體坐正,脊椎挺直,端正不歪斜。
什麼是「正意」?就是靜心思惟,心念純正,無邪念。
什麼是「結跏趺(ㄐㄧㄚㄈㄨ)坐」?「跏」是雙足交疊而坐,「趺」同「跗」,是脚背、足上的意思。「結跏趺坐」是盤腿端坐的姿勢,是一種佛教禪定坐法,有減少欲念、集中精神的功用。
《大毘婆沙論》解釋說:「問:結跏趺坐義何謂耶?答:是相周圓,而安坐義。聲論者曰:以兩足趺(ㄈㄨ,脚背),加致兩髀(ㄅㄧˋ,大腿),如龍盤結,端坐思惟,是故名為結跏趺坐。」
「跏趺坐」有以下的種類:
①「雙跏趺坐」,俗稱「雙盤」。如果坐時先左足(腳掌)安右髀(ㄅㄧˋ,大腿)上,再右足安左髀上,呈右押左,稱為「吉祥坐」。因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時,是以「吉祥坐」修行,因此佛教以「吉祥坐」為最佳的修行方法。
②如果「雙跏趺坐」坐時,先右足安左髀上,再左足安右髀上,呈左押右,稱為「降魔坐」。
③如果只單以左腿置於右腿上,或右腿置於左腿上,則稱為「跏趺坐」,俗稱「單盤」。
④若初學因為身體因素無法「單盤」或「雙盤」,也可以隨意而坐。
釋迦牟尼佛接著說,禪坐修行的心法:
「無他異念,繫意鼻頭。」:
修行禪坐的方法,先「正身」,再「結跏趺坐」之後,「無他異念」,心裡不要有什麼念頭,這就是「正意」。然後「繫意鼻頭」,把意識集中聚焦在鼻頭上。這裡要注意的是,不是看著鼻頭,而是去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氣息,目的是要使意念和呼吸配合為一,也就是「心息相依」的第一步。
「出息長知息長,入息長亦知息長。」:
你的意念(「正意」)要跟著呼吸,呼氣出去有多長,以及吸氣進來有多長,你自己都要清楚的知道。我們的「思想」要和「呼吸」融合為一,「呼吸」就像是一條繩子,可以拴住「妄念」。因為我們的大腦不能「一心二用」,一次只能想一件事情,所以我們只要注意著「呼吸」這件事情,其他的「妄念」,就無法再被思考想起,如此修行便可以專一。
「出息短亦知息短,入息短亦知息短;」
呼氣出去有多短,以及吸氣進來有多短,你自己也都要清楚的知道。
「出息冷亦知息冷,入息冷亦知息冷。」
呼氣出去覺得是冷的氣息,以及吸氣進來是冷的氣息,你自己要清楚的知道。
「出息暖亦知息暖,入息暖亦知息暖。」
呼氣出去覺得是暖的氣息,以及吸氣進來是暖的氣息,你自己也要清楚的知道。
「盡觀身體入息、出息,皆悉知之。」
「盡」是極端、達到極限的意思,「觀」是察看、審視。要集中全部的心力,去觀察自己身體的呼氣和吸氣,一呼一吸的所有過程,都要一心不亂的仔細觀察。
「有時有息亦復知有,又時無息亦復知無。」
當用功一段時間之後,會感覺到,有時候有呼吸氣息,有時候沒有呼吸氣息,這種狀況,你自己也要清楚的知道。
「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。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。」
這裡的「心」,不是指「心臟」,而是「心念」。假如,用功到了一個境界,感覺到氣息是從「心念」放射出去,也會感覺到氣息是從「心念」攝入進來,這種狀況,你自己也要清楚的知道。
「如是,羅雲,能修行安般者,則無愁憂惱亂之想,獲大果報,得甘露味。」
就是這個修行方法,羅雲!能修行安般功夫的人,就沒有憂愁、煩惱、心亂這些想法,能夠獲得很大的果報,得到甘露味。「甘露味」的原意是甜美的雨露,佛教中的「甘露」,用來比喻佛法的法味、涅槃等。
在上面這段經文裡,記載著釋迦牟尼佛傳授「鼻根調伏氣息」的法門給他的獨生子「羅雲(羅睺羅)」,也詳細的描述「羅雲(羅睺羅)」依照這個方法,修成羅漢果位的經過。
(續下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