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2025/03/17(一) ●一日一箴言
《增廣賢文》:45
出家如初,成佛有餘。
【譯文】修行之人如果能保持最初的那份虔誠之心,那麼就算成為佛祖都是綽綽有餘的。
●【賞析】
初出家的道心,若能精進不退,將來必可成佛。正是「生生若能不退,佛階決定可期。」
《嘉興藏‧B280‧33冊;神鼎雲外澤禪師語錄‧卷三》:
明末清初,雲外行澤禪師(1607~1654年)因僧問:「出家如初,成佛有餘。成佛即不問,最初一句作麼生?」師曰:「一葉落知天下秋」。
《卍續藏‧1389‧70冊;希叟紹曇禪師語錄》:原作「學道如初,成佛有餘」。出自宋末元初,希叟紹曇禪師(?~1297年)曰:「遽有江陵省親之舉,臨行需語,為途中道伴,因謂『學道如初,成佛有餘。』驊騮墮地,抱千里之志,不可半途而息。」
我們為人處世,要能永遠保持剛剛出來的那個心情。但是許多年輕人一出校門滿懷的抱負,滿懷的希望,但是進入社會久了,挫折受多了,艱難困苦經過了,或者心污染了變壞了,或者本來很爽直,變得不敢說話了,或者本來很坦白的,變成很扭曲的心理,本來有抱負的,最後變得很窩囊。
一般認為,社會的環境影響了一個人,實際上,社會的環境不足以影響我們,如果自己有獨立的修養見解,在任何複雜的時代環境,「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」,也永遠保持開始出來那個心情,這是很高的修養。儒釋道三家,有個說法叫做永保「初心」,就是最初在開始的那個心理狀況,人能夠永遠保持「初心」,很純潔,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染污,永遠保持那個光明磊落、坦白純潔,如老子所講的「如嬰兒乎」!
一個人,不論是出家人,還是居士,修行之路由凡夫到達悟道成佛不簡單喔!有人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!許多人「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學佛兩年,佛在大殿;學佛三年,佛在西天」,越修越遠了。要想有所成就,「出家如初,成佛有餘」,第一念發心去修道、去出家,那個心情永恆保持下去,將來必定能夠成佛。
所以《華嚴經》上佛說:「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」,這句經典的文字可以多種解釋,第一個念頭看清楚參透了,就是菩提,就成佛了;也可以說最初動機出家,那個誠懇真誠的心永恆如此,就一定成佛。做人做事也是一樣,開始對這個人誠懇,對這個人有禮貌,對這個人好,永遠如初,那就一定會成功!
剛出家或修道的時候,十分虔誠嚴謹,彷彿佛時時都在面前一般;出家時間長了,感到修行成佛,並非易事,心中反覺得空虛寂寞,似乎覺得佛距自己很遠;等到經過了更長時間的艱苦修行磨煉, 除去了一切雜念,心中清淨,感到輕安自在,這時便進入了成熟的階段,必然走向了清淨光明的彼岸。
出家人修行的三個階段,說明從必然進入到豁然開朗的覺悟是一個長期用心、用生命一步一步艱苦磨練的過程。與為人處世、研究學問都有相通之處。只要堅持、不畏難、不畏苦,專心誠意的下苦功夫,總有一天能夠覺悟生命的意義及生而為人才能學道修道,渡化眾生的殊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