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2025/03/26(三) ●一日一箴言
《增廣賢文》:54
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
【註釋】
⑴至:極點。
⑵察:明察、精明。
⑶徒:朋友、夥伴、下屬。
【譯文】水過度清澈,就不會有魚,人過於精明、明察,就不會有同伴。
●【賞析】
一個人如果太過於精明,就不會有什麼朋友,若是一個人領導下屬要求太過嚴苛,總是糾結挑剔一些可有可無的小事,下面的人便會怨聲載道,久而久之必生變亂。
做領導的明察秋毫、慧眼晶晶這是好事,高標準嚴格執行確實能提高工作品質,但要掌握好賞罰的尺度,否則便會適得其反。
「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」這句話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若是過分苛刻,就不能容人,因此也不會有人願意與之相處,常言道:難得糊塗真人生,大智若愚好性情,過分追求完美,往往導致相反的結果反而不美。
「不聾不啞不做家翁」,小糊塗裡有著大智慧。自己做事要認真負責,對待別人能夠多多包容,如此才能得到別人的讚許,甚至是心悅誠服。
傳說黃帝始作冠冕,《風俗通義‧皇霸》說:「黃帝作冕垂旒,目不斜視;充纊,耳不聽讒言也。」
古代的領導者在禮帽前垂下玉飾珍珠,應是為了增加神祕感,使一般人不易看清其臉色喜怒,且賦予「垂旒(ㄌㄧㄡˊ)」道德意義,即是讓領導者眼睛不會看到邪惡的事情;在冕的兩邊加上兩團棉球擋住耳朵,即是讓領導者耳朵聽不到小人的讒言,聽不見不義的話。到了東方朔筆下,皇帝的垂旒,卻變成了讓皇帝不要太明察。
人不可能十全十美,孔子也自認為到七十歲才能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」,何況一般人!君王如果要求屬下十全十美,那麼就沒有人才可以用了。或者用了人才,很快地就會被嫌棄,這就是上位者容易有的毛病。所以「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」,太乾淨的水缺乏養分,也沒有躲藏隱匿空間,魚無法生存;而人生活在一個太純淨的環境,標準過高,也容易沒有朋友。
上位者在處理人事問題時,應有彈性,不吹毛求疵,對於枝微末節之事不妨放過。老子說:「治(ㄔˊ)大國如烹小鮮」,意思是管理就像烹煮小魚,不要常去攪動它,倘若政令嚴苛,人民無所措其手足,那麼這個團體就會像被翻來覆去的小魚一樣分崩離析了。
兩個朋友去喝茶聊天。甲經營了一間小公司,開口就說:「現在這個世道很難找到優秀的員工,稍有能力的人幹不了幾天就跳槽另謀高就去了。」乙聽後不緊不慢地回答他說:「眼睛只看著別人的缺點和過失,你就是一個垃圾桶;眼睛只看著別人的優點和長處,你就能成為一個聚寶盆。」
在紅塵世間,誰能無過?寬容待人之道,就在於如何包容並勸諫別人的缺點與過失。然後你就會到民心,成為一個卓越又有領導力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