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呂冬倪
(承2024年3月19日萍江竹刊電子報)
五、何謂「安那般那守意法」?
釋迦牟尼佛傳授給「羅雲」的「鼻根調伏氣息」法門,佛經稱為「安那般那念」或「安那般那守意法」。
什麼是「安那般那念」?《雜阿含》(809經)云:「阿難!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,隨順開覺,已起、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,謂安那般那念住。」釋迦摩尼佛說:安那般那念住,就是「念」專「住」於微細出入息。
「安那般那念」義譯為「入出息念、入出息觀、數息觀、安般守意」,是以觀察呼吸作為修習禪那(禪定)的方法,是集中注意力於「出入息」上的冥想(靜修)方法。
「安那般那」是梵語,「安那」意思是「入息(吸氣)」,而「般那」意思是「出息(呼氣)」」,即氣息進入和離開身體。「念」即是念住之念。
「禪定」在中國佛教裡,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。因為修行沒有「定」,根本就不可能成就般若智慧。而「安那般那念」的修法,直接而且具體,一向是最受歡迎的「禪定」方法。
流傳到中國最早的禪經,是在東漢時期,由安士高法師在洛陽所翻譯出來的《安般守意經》,也是中國禪學史上最早提到「坐禪」的經典。自東漢到東晉所流行的禪定修法,都是以《安般守意經》為基礎的念安般法門。
《安般守意經》云:
「聽說安般守意,何等為安?何等般?安名為入息,般名為出息,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。」
此經所論,首在透過控制數出入息以達到「守意」的目的。
此經的基本觀念:
①入息:吸氣到呼氣之間的身心狀態。
②出息:呼氣到吸氣之間的身心狀態。
此經的重要觀念:
①守意:以守住呼吸的意念,來排除各種妄想,使內心達到一心不亂。
②六事:「守意」的法門,分別為:數息、相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,又稱為「六妙門」。
③數息:重覆的數呼吸,從一到十。
④相隨:隨著呼吸出入,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運行上。
⑤止:注意力停止在鼻頭不動,使自己不受外物的干擾。
⑥觀:觀察五陰而領悟「非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。
⑦還:棄身七惡、還五陰,以斷除人生的貪與愛。
⑧七惡:殺、盜、淫、妄言、兩舌(搬弄是非)、惡口(罵人)、綺語(花言巧語的言詞)。
⑨淨:即無為(安世高法師把「涅槃」翻譯為「無為」),無欲無想,不受五陰之境。
⑩十六特勝:數息觀中最為殊勝的十六種觀法,對六妙門有詳細解說。
結論:
「安般法」是學習禪定的一種簡易方便法門,這個法門沒有複雜的理論,只要能專心的守住呼吸,漸漸將氣息調順,便可以進入止靜的境界。這個方法適合所有的人,男女老少都可以學。
六、什麼是「走火入魔」?
許多人一聽到「打坐」就會嚇到,都會擔心的問一件事:「會不會走火入魔?」我都會笑著對他們說:「放心!絕對不會!因為你還不夠資格走火入魔。」
其實,任何事情,只要你深入了解它的內容,就不用擔心。比如說:「電」會電死人,但是只要把「絕緣」的防護措施做好,「電」就是一樣好東西;「天然瓦斯」中毒是時常聽到的新聞,但是只要注意通風問題,我們就可以用它來煮飯、做菜、洗熱水澡,讓我們生活便利。
「走火入魔」也是一樣,只要知道在什麼狀況下,會造成「走火入魔」,注意它的原因,就不用害怕了。「走火入魔」是在說兩件事情:「走火」和「入魔」。
「走火」是屬於生理上的問題,是用道家的方法修練時,所產生的問題。道家的修練方法,是要先意守丹田(在肚臍眼下面一寸三分的地方),用意識把心念集中在丹田,那裡就會發燒、發熱,這就稱為「火」。然後用意識來引導這個「火」來打通任、督二脈,轉小周天和大周天。如果方法不對,就會產生氣血逆流,導致體內的微細神經受損,甚至會發生嘔血,或是半身不遂,嚴重時會因此死亡。佛家不修這個法門,所以不會發生「走火」的情況。
那什麼是「入魔」?「入魔」是屬於心理上的問題。靜坐修練時,假如心中有所求,希望佛菩薩來加持,久了就會產生幻境、幻聽、幻視等等,看到佛菩薩來教導他修行的方法和吉凶禍福等,他自己就信以為真。最後,精神就陷入在自己的幻境世界裡,走不出來現實的世界,就變成一般人所謂的「神經病」。佛家的修行,會遇到「入魔」的情況,所以我們要談一下。
要學習「靜坐禪定」之前,一定要看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簡稱《楞嚴經》,就不用害怕「入魔」的情況。《楞嚴經》是大乘佛教經典,是屬於「唯心」範圍的作品,也是佛法心理學之一。經文中有提到「靜坐禪定」時,會遇到「五陰十魔」。
「五陰十魔」是說,在五陰(色陰、受陰、想陰、行陰、識陰)的境界裡,每一陰都會發生十種陰魔,所以總共有五十種陰魔。
在《楞嚴經》卷九到卷十,提到由「五陰(色陰、受陰、想陰、行陰、識陰)」所發生的五類各有十種的禪定境界和觀念。所謂的「陰魔」,是由感受「五陰」而產生的心魔。此心魔包括障礙修道的煩惱,也包括各種引起身心病變的現象,佛家稱為「禪病」。
其中,「色、受、想」三陰,是由心識所產生的精神境界,大多是魍魎、妖精、鬼神和諸天天人等「魔」所造成,屬於「妄想」的範圍;「行、識」二陰,是由心識所產生的理論觀念,是各種外道以及緣覺、聲聞二乘等的「邪見、妄執」,是由「思慮考量」所造成,稱作「狂解、中途成狂」。
簡單的敘述「五十種陰魔」如下:
(一)色陰十種:
①身能出礙②拾出蟯蛔③空中聞法④心光見佛⑤空成寶色
⑥暗見如晝⑦燒斫不覺⑧佛國無礙⑨遙見遠語⑩形體遷改
(二)受陰十種:
①悲心過分②勇功陵率③枯渴沉憶④慧力過定⑤憂心求害
⑥喜悅不止⑦大我慢起⑧隨順輕安⑨撥無因果⑩愛極發欲
(三)想陰十種:
①銳思貪巧②遊蕩思歷③綿脗求合④物化求元⑤懸應求感
⑥樂寂求靜⑦愛研宿命⑧貪取神通⑨愛滅求空⑩貪求長壽
(四)行陰十種:
①二無因論②四徧常論③四顛倒論④四有邊論⑤四不死論
⑥死後有相論⑦死後無相論⑧死後俱非論⑨七斷滅論⑩五涅槃論
(五)識陰十種:
①因所因執生外道種②能非能執生大慢種③常非常執生倒圓種
④知無知執生倒知種⑤生無生執生顛化種⑥歸無歸執生斷滅種
⑦貪非貪執生妄延種⑧真非真執生天魔種⑨定性聲聞生纏空種
⑩定性辟支不回心者迷正知見
其實《楞嚴經》的內容,用一句禪宗的話就整個包含了,禪宗說:「佛來殺佛,魔來斬魔。」這裡的「殺佛」和「斬魔」,並不是真的去「殺佛」和「斬魔」。
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所以,在「靜坐禪定」中所看見的「佛」和「魔」,都是假象,都是一種幻覺。
禪宗說:「佛來殺佛,魔來斬魔。」「佛」代表好的境界;魔,代表壞的境界;「斬」就是不理它。看到好的,不貪著;看到壞的,也不煩惱。好的境界不理它,壞的境界也不理它,心不落兩邊,才能離相,達到無相的境界,心就能得自在,不會「走火入魔」。
七、練習禪定靜坐來認識你的「自性光」
看完「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法門」,有一件重要的事情,要告訴大家,就是關於在「靜坐禪定」中,會見到「自性光」。
我們平常都被自己的「妄想執著」所蒙蔽,所以不能見到自己的「自性」。經過「靜坐禪定」的長時間練習,我們的第七識「末那識」會逐漸的停止作用;也就是說,我們的「妄想執著」會消失不見(暫時性的停止作用)。這時候,我們會逐漸的見到「自性光」。
但是,要注意!此時你只是見到「自性光」,而不是見到「自性」,你只是見到「自性」發出的光芒而已。
這種見到「自性光」的機會,在你一生當中,只有在兩個狀況下,你才能見到。一個是你「靜坐禪定」到「定」的時候;另一個是你臨終死亡的時候。
你臨終的時候,會有機會見到「自性光」,也是因為那時候你的第七識「末那識」逐漸的停止作用(永遠的停止作用)。
遺憾的是,沒有受過「靜坐禪定」訓練的人,不認識這道「自性光」,所以都會因為恐懼而逃避,「自性光」就消失了。當轉成「中陰身」之後,「業力」接著出現,「中陰身」就被「業力」牽引去六道輪迴投胎。
而受過「靜坐禪定」訓練的人,認識這道「自性光」,只要這個時候懂得用平時「靜坐禪定」的方法,把自己的意念投入這道「自性光」的懷抱,就可以到佛的淨土去了。
八、不要執著在自己的「自性光」
有心要練習「靜坐禪定」的人,要注意一件事情,就是:不要執著在自己的「自性光」裡,只要認識它就夠了。
按照佛教密宗的理論,靜坐的時間久了,就有「空、樂、明」等境界出現,那是禪定的初步境界。「空」是心空就是無念,「樂」是快樂,「明」是光明。
當「靜坐禪定」的功夫久了,定住之後,就會引發出我們的「自性」發出光芒,內在的「自性光」會逐漸顯露。「自性光」明亮透徹,就像一輪明月。這時候我們會覺得和「自性」光融合在一起,光就是我,我就是光。
「自性光」顯露,「空、樂、明」的境界就會出現,頓時你會覺得內心空淨,心中無比的輕安,整個身體好像不存在了,感覺輕鬆的就像卸下一副重擔一樣。此時你會非常歡喜愉悅,無比的快樂,比那「洞房花燭夜」、「金榜題名時」和「簽中樂透彩」還要快樂百倍,這種快樂不是任何世間快樂能夠比擬。
但是,在這個時候,假如你執著在「空、樂、明」的境界上,那就是起心動念,生起妄想執著,反而會遮蓋住你的「自性」。
所以要注意!靜坐修行的時候,不要執著見光,不要執著見佛,這些都是妄想執著。只有捨棄「空、樂、明」的境界,繼續用功在定力上,你的「自性」才會浮現出來。 用功修道的人,在修習「靜坐禪定」的過程中,自然會遇到「空、樂、明」的境界。只是不可以追求這個境界,只要靜靜的看著它,任其自然發展而不執著,就會更上一層樓,往見「自性」的路上前進。
(續下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