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2025/04/21(一) ●一日一箴言
《增廣賢文》:79
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來明日憂。
【譯文】今天有酒今天就一醉方休,明天的憂愁等到明天再說。
●【賞析】
「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來明日憂。」,反映的是及時行樂、得過且過的思想,也體現了一種憤世嫉俗的情緒和對現實的無奈,這種情調是消極的。
生活中的難題是逃避不了的,一味逃避的結果可能只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,而錯過了最佳的解決時機。
【成語故事】
羅隱的《自遣》:「得即高歌失即休,多愁多恨亦悠悠。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來明日愁。」羅隱原名羅橫(橫者寬闊也),字昭谦,杭州新城人,唐末五代时期詩人文學家、思想家。他小時候就在鄉里以才學出名,他的詩和文章都很出眾,為當時士人所推崇,他和同族另外兩位有才者被合稱為「三羅」。
羅隱27歲時,于大中十三年(859年)底至京師,應進士考試,歷七年不第。34歲時,於咸通八年(867年)自編其文為《逸書》,為當局所憎惡。可他堅持不懈,奮發努力,一直仕途坎坷,曾十舉進士而不第,總共考了十二次,自稱「十二三年就試期」,史稱「十上不第」,最後只好帶著挫折的面容鎩羽而歸,改名為羅隱,準備回鄉隱居,因此有感而發,成為佳作。
黃巢之亂後,羅隱避亂四處,最後隱居九華山。光啟三年(887年),55歲的羅隱歸鄉依吳越王錢鏐,歷任錢塘令、司勳郎中、給事中等職,開平三年(西元909年)羅隱去世,享年77歲,為世人留下的詩歌多達上千篇。他的《自遣》這首詩跟曹操《短歌行》「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」的感受非常近似。
嚴謹的看,這句話好像十分消極,勸喻別人只顧眼前、及時行樂、得過且過就好,明天的苦惱明天才去想,反映出消極嫉憤的情緒。然而,詩人羅隱所處的晚唐社會,戰禍頻頻,民不聊生,他自己本人仕途一直坎坷,因此「今朝有酒今朝醉」亦是壓力的一種釋放,選擇快樂地過每一天,總比愁眉苦臉面對事情為佳。
正確的處世態度不是逃避而是面對,問題擺在那裡總是需要解決的,不要等到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去想解決的對策。
這時可以運用聖嚴法師的十二字箴言: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。
法師說:「逃避不能解決問題,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,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。」又說:「禪的態度是:知道事實,面對事實,處理事實,然後就把它放下。」再說:「睡覺時照樣睡覺,吃飯時照樣吃飯,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。」這不就是禪宗的「平常心是道」嗎?
這不是什麼高深的哲理,但平日慌亂煩惱的眾生根本忘了。法師常說:「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;忙人時間最多,勤勞健康最好。」一句話點醒夢中人,萬法唯心造,要過甚麼樣的生活,完全操之在我呀!踏實、受用,勝過千言萬語!
今天有酒就在今天把它喝醉,明天的憂愁事等到明天再去發愁。這是一種得過且過、及時行樂的消極處世觀,對生活失去自信心和進取心的人,容易墮入頹廢的境地,靠尋找片刻的快樂,來掩蓋無盡的憂愁和痛苦,這當然無濟於事。做人還是應當振作有為,經得起人生的波折,今朝有酒,理應為迎戰明日的憂愁餞行!
反觀我們身處於和樂的環境就應及時行善,藉財護道養真修,盡情揮灑自己的能力,為自己和眾生謀求修道的光明坦途,才是正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