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2025/04/22(二) ●一日一箴言
《增廣賢文》:80
路逢險處須迴避,事到頭來不自由。
【譯文】走路遇到危險處尚能迴避一下,但麻煩事臨到頭上就由不得自己了。
●【賞析】「路逢險處難迴避,事到頭來不自由」,面對困境,還是早做打算的好。
凡事都要以平常心來看待,但是還要知道有很多事情避不開,路逢險處難迴避,就要提前準備,做到有備無患。那麼在真正遇到了險阻時,就可以做到狹路相逢勇者勝。如果不懂得未雨綢繆,就難免事到臨頭由不得自己了。
【歷史故事】張良深諳未雨綢繆,從赤松子游學仙修練,明哲保身:
話說漢初三傑(興漢三傑)是指輔佐漢高祖劉邦得天下,建立漢室江山的三位傑出的政治、軍事將才和功臣:張良、韓信、蕭何。
漢高帝五年(前202年),漢高祖登基不久,在雒陽縣(今洛陽)南宮召開酒宴慶功,據《漢書·高帝紀第一下》記載,劉邦在論及「吾所以有天下者何」時說:「夫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鎮國撫民,給餉饋,不絕糧道,吾不如蕭何;連百萬之眾,戰必勝,攻必取,吾不如韓信。三者皆傑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。」,認為自己能夠善用張良(子房)、蕭何、韓信三人在運籌帷幄、治理國家、帶兵打仗方面的傑出才能是其取得天下的原因。後來,人們就把張良、蕭何、韓信稱做「漢初三傑」。
漢五年(前202年),漢高祖以蕭何功最盛,封為酂(ㄘㄨㄟˋ)侯。漢六年(前201年),封張良為留侯。韓信曾被封為齊王、楚王。同年因有人告韓信謀反,被貶為淮陰侯。
張、韓、蕭雖同為漢初三傑,各自卻有著炯然不同的結局。張良得以功成身退,蕭何自設污名委曲求全,而韓信被告謀反,被呂后騙入長樂宮,斬於鐘室。
張良受封為留侯之後,每托病閒居,終日辟穀(斷食養生之術)。常說:「人生天地間,如白駒過隙,百年一瞬息耳!吾欲退處深山,從赤松子游修仙學道,為長生之計,一切功名,如浮雲往來,漠然無動於中。又況一身多病,血氣日衰,若不急早修養,恐他日精氣既耗,雖欲藏修,亦無及矣!」左右亦將此言時常奏帝,帝以此每見良稱疾不朝,不甚疑心。
一日,帝探之曰:「朕自先生之教,累建大功,欲以大國封之,以報先生也。」良曰:「臣始從陛下入關,言聽計從,多偶中,殆亦大授,非臣之能也。今封臣為留侯,此布衣之極,於臣足矣。故受封之後,已領陛下洪恩,即棄人間事,欲從赤松子游,導引不食,為長生計耳,如金紫輝映,玉食滿前,人所深願而不可得;但臣弱體多病,實不堪此滎貴,非敢負聖恩也。」帝見良辭意懇切,遂准養疾,仍令一月一入朝,就居咸陽僻靜之處。良自稱病之後,杜門謝客,修真養性,一月止隨群臣朝參一次;退朝之後,凡事不動於心。故漢高祖知其無野心之虞,無害之。張良得以功成身退,安享終年。
我們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精神內耗,製造焦慮,一件事情還沒有發生就想到了事情最壞處就要來臨,讓我們陷入焦慮和害怕的狀態,不敢去面對困難,並選擇逃避。而這些恰好是問題的關鍵所在,我們越逃避,就越害怕,雖然躲過這一次,但是「躲得了初一,躲不了十五」,最後還是要面對那些曾經逃避過的困難,到那時候我們是要束手就縛嗎? 既然逃避不能解決問題,也逃避不了,那不如我們直接面對困難,我們越早邁出這一步,我們就越早成為一個能抵擋萬難,不畏風雨的「大人」,而且只有面對困難這條路是最佳策略,最適合我們前進的道路,俗話不也告訴我們「關關難過關關過,步步難行步步行」嗎!日昨所提及的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即是危機處理之要策。
●《增廣賢文》簡介:
《增廣賢文》是一種「民間諺語集」,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,又稱《昔時賢文》、《古今賢文》。其內容彙集了為人處事的各類諺語,充滿哲理,釋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體現。人稱:「讀了增廣會說話,讀了幼學走天下。」增廣即「增廣賢文」,幼學即「幼學瓊林」。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《牡丹亭》,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。後來,經過明、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,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,稱《增廣昔時賢文》,通稱《增廣賢文》。
備註:臺灣布袋戲《雲州大儒俠》時有引用《增廣賢文》的內容,戲中稱之為《昔時賢文》。
《增廣賢文》的內容有幾個方面,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,二是談命運,三是談如何處世,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,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,其內容十分廣泛,從禮儀道德。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、天文地理,幾乎無所不含,而又語句通順,易懂 ; 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、處世之道。
●《增廣賢文》作者簡介:
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,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「周希陶」曾進行重訂,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