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12/17(二) ●一日一箴言
《格言聯璧》:161
有陰德者,必有陽報;
有隱行者,必有顯名。
【譯文】積陰德,必有好的回報;暗暗做好事,必有好的名聲。
●【賞析】
什麼是「陰德」,「積陰德」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
早在漢代的道教經典《淮南子·人間訓》就有:「有陰德者必有陽報,有隱行者必有昭名。」
「積陰德」是道教天道承負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,廣積陰德必將得到神靈的賜福。
「陰德」,是指不被人知道,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,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,就叫「陰德」。
對於「陰德」,民間稱之為「陰騭(ㄓˋ,默默行善的德行。)」,道教勸善書中就有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。 無論人們做好事或壞事,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,正是近在己身,遠在兒孫。
在《易經》中有說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、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;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」多做好事,而不沽名釣譽,才是「陰德」。
【歷史故事】楚莊王之陰德必有陽報:
楚莊王賜群臣酒,日暮酒酣,燈燭滅,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,美人援絕其冠纓,告王曰:「今者燭滅,有引妾衣者,妾援得其冠纓持之,趣火來上,視絕纓者。」王曰:「賜人酒,使醉失禮,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?」乃命左右曰:「今日與寡人飲,不絕冠纓者不懽。」群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,卒盡懽而罷。
居三年,晉與楚戰,有一臣常在前,五合五奮,首卻敵,卒得勝之,莊王怪而問曰:「寡人德薄,又未嘗異子,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?」對曰:「臣當死,往者醉失禮,王隱忍不加誅也;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,常願肝腦塗地,用頸血湔敵久矣,臣乃夜絕纓者。」遂敗晉軍,楚得以強,此有陰德者必有陽報也。
〔解釋〕楚莊王一日賜酒宴群臣,喝到晚上,群臣皆醉,燈滅了之後,有一臣拉住美人的衣服,美人也抓下此臣的帽冠繩帶,去告莊王:「王上,剛才燈滅了有一臣抓我的衣服,我已拉斷他的帽繩,點火上來就知道是誰的帽冠失了繩子。」莊王說:「是我賜酒,使臣喝醉失禮,怎能為了要顯現婦人的貞節而屈辱我臣呢?」就向大家說:「今天與我痛飲,帽冠不斷繩帶絕不盡歡。」一百多位群臣都拉斷帽冠繩帶繼續喝,盡歡而歸。三年後,晉來犯楚,有一位臣子經常出戰陣前,非常勇猛,第一個打退晉軍,終得勝,莊王很奇怪的問他:「寡人德行不足,沒有特別要求你,你何故如此不怕死的殺敵呢?」這位臣子說:「臣該死,當初臣酒醉失禮,莊王卻隱忍不誅殺臣,臣不敢以王上蔭蔽之德而不顯報於王上,常想著情願肝腦塗地,用頸項熱血殺敵很久了,微臣就是那夜被美人拉斷帽冠繩子的那個人啊。」楚得以擊退晉軍,並強國利民,是楚莊王的隱德獲得陽報之故呀!
清·梁恭辰《勸戒近錄》記載一段有趣的故事【有隱行者,必有顯名】:
清朝濟寧州(現山東省濟寧市境內)有一姓馬老人,年少時不得志,曾混跡於綠林(山賊),五十歲以後洗手,在家中專心督導兒子讀書。他兒子考取科甲,獲得功名,馬翁因此福壽兼備。許多人都憤憤不平,認為混跡綠林危害社會之人,得到這樣的報施,道理何在?
甚至有人到道壇問事,也順道請問壇主,為何馬翁之子能得顯貴。結果得到答案:「窗前白鏹,籠裡紅裙」八個字。白鏹是古代的銀兩,紅裙是女子的衣裳,但是人們都不了解這八字含藏什麼意思。
後來有人忍不住,就拿此隱語直接去問馬翁。馬翁溫和地笑著說:「這些事情沒有別人知道呀,我實話告訴你,請勿見笑。」於是馬翁對疑惑的來人講述了他年輕時的遭遇:
「我少年時流落四方,被群盜捉去,被逼跟著他們為盜。有一次偶然經過一戶農家,聽見屋內有婦人哭聲,甚為悲哀,我忍不住便隔著窗戶發問。婦人聽見有陌生人的聲音,大為驚慌。我對婦人說,我聽她哭得傷心,忍不住問問,別無他意。婦人答說,她丈夫是某豪富家的佃農,但是年年收成不好,累次的佃租都無力繳償。現在想以老婆抵押所欠的債款,說著傷心欲絕。那時,我就從群盜的贓款中提出若干銀子,放在她的窗戶前面(「窗前白鏹」),告訴她窗前有白銀可拿去還債。她始終不知道我是誰,也不知道銀子是誰給她的。
又有一次,我們知道有一鄉里的大富人家為富不仁,我們這群人就入其屋劫富濟貧,屋內僕人和婦女皆紛紛逃命而去。當時,床上帳幕中躲著一弱女子,沒穿衣服不敢逃出。頭兒說:『待我們搜索完財物,再將她一併帶走。』我乘機用一張被子蒙住這位女子,讓她藏伏在雞籠底下(「籠裡紅裙」),我拿著火把擋在前面,指揮群盜搜索衣物財富。臨走時,頭兒問起女子在什麼地方?我說她早逃走了,此女子因此倖免於難。這次行動後,我也趁機逃跑了。你問的乩語大概就是指這兩件事吧。」
問話的人看到眼前這溫和善良的長者馬翁,一點都沒有混跡綠林的凶悍形色,反而是散發著謙沖和善的氣息,想必是經過一番滔天惡浪裡翻滾後,從渾世覺醒,撒下善種子,給他帶來福壽的果報。由此觀之,何人不可為善?亦何地不可為善呢?真的是「有陰德者,必有陽報;有隱行者,必有顯名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