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
20250124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4 01 0 scaled
20250124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英 01 0 scaled
472 先聖語錄 01

2025/01/24(五) ●一日一箴言
《格言聯璧》:199
言語知節,則愆尤少。
舉動知節,則悔吝少。
愛慕知節,則營求少。
歡樂知節,則禍敗少。
飲食知節,則疾病少。

【註釋】⑴節:節制。
⑵ 愆(ㄑㄧㄢ)尤:過失、錯誤、罪過。
⑶ 悔吝:追悔、後悔、災禍。
⑷ 營求:謀求、要求。

【譯文】說話有分寸,則少得罪人,
行為有節制,則少悔恨,
愛慕有節制,則要求少,
快樂有節制,則禍敗少,
飲食有節制,則疾病少。

【賞析】
言行舉止,飲食起居,看似平平常常,微不足道,但其中的學問卻不可小覷。凡事都要有所節制,守正有節並躬行不輟一以貫之,這很難,卻也很重要,古人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強調修身,強調小事也要做好,就是因為它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成敗。

有節即是有所節制,有所保留,不把弓拉滿,不將勢用盡,預留出騰挪空間和迴旋餘地,避免陷入亢龍有悔、勢盡反敗的困境。

《韓非子》中有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。一個楚國人,既賣盾又賣矛。他誇耀自己的盾說:「我的盾堅固無比,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」;又誇耀自己的矛說:「我的矛鋒利極了,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」,路人問如果用你的矛去攻你的盾會怎樣呢?結果是把自己置於進退不能的尷尬,就因為他把話說得太滿了,因而也就有「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;自相矛盾」的成語流傳下來。

《莊子·外篇》也有個類似的故事,戰國時期有個叫東野稷的人擅長駕駛,他在魯莊公面前誇下海口,他駕車無論是進還是退,車輪的痕跡都像木匠畫的墨線那樣直,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旋轉打圈,車輪的痕跡都像木匠用圓規畫的圈那麼圓。魯莊公叫他駕車表演,說一圈兩圈不叫本事,兜一百個圈子再返回原地那才叫高手,結果東野稷車仰馬翻,輸了個底朝天。

可見,凡事皆有度,過則生變,再強的硬弓,勢窮力竭之後,連薄如蟬翼的絲絹都不能穿透,故而先哲才語重心長地勸誡:「勢不可使盡,福不可受盡,話不可說盡。」盡則滿,盡則竭,盡則窮,古今中外,莫不如是。

有鑒於此,為防止重蹈「盡」的覆轍,《管子》提出量力而行,勤儉節約,避免消費無度造成奢侈浪費,「度量,節衣服,儉財用,禁侈泰」,否則居家就會難免饑寒,治國就會面臨危險。唐代賢相陸贄(ㄓˊ)也強調「取之有度,用之有節,則常足;取之無度,用之無節,則常不足」。

有節不只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生活態度,更是極具遠見深識的大智慧。
古人曾發明一種特殊的「座右銘」,名曰欹器,其上有雙耳可穿繩懸掛,底厚而收尖,口薄而敞開,其上放置勻速滴水,特別之處在於它「虛則欹、中則正、滿則覆」。古人製作此器的目的在於提醒人們,凡事都要懂得節制,剛剛好是最高境界。孔子有感於此,諄諄告誡他的學生,只有做到智慧超群而不顯鋒芒,功高蓋世而不居功自傲,勇武無敵而示以怯懦,謙虛謹慎,戒驕戒躁,才能保持長盛不衰。

有節要懂得守拙與謙退,有功勞推一推,有機會讓一讓,「行不去處,須知退一步之法;行得去處,務加讓三分之功」,風光不獨佔,「眾樂樂」強于「獨樂樂」。有節要懂得知足常樂,對自己喜歡的東西,知道自我克制,不去做柳宗元筆下喜歡背東西、生性貪得無厭的小蟲子蝜蝂不僅累,而且也沒有好結局。見到別人在物質上強於自己也不必眼紅,要知道「良田萬頃,日食三餐;廣廈千間,夜眠八尺」,真正要緊的是在精神境界上的見賢思齊。

「有節則無虞」,懂得有節制並不難,要做到有節制卻需要大智慧,這其中的進退取捨,值得我們深思琢磨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