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1/27(一) ●一日一箴言
《格言聯璧》:202
鬧時煉心,靜時養心,
坐時守心,行時驗心,
言時省心,動時制心。
【譯文】熱鬧時修練心性,安靜時修身養性,安坐時收斂心神,行動時檢驗心智,說話時少用心機,心動時制心一處。
【註釋】
⑴煉心:「煉」用火燒或高溫加熱等法,使物質去掉雜質,變得精純或堅硬。「煉心」是要把「凡心」煉到「見可欲而不動心」,然後可以臨危不亂,做到威武不屈、貧賤不移。
⑵養心:涵養心志;養性。
⑶守心:堅守節操之心。
⑷驗心:察看、檢查心。
(5)省心:不勞神操心。
(6)制心:管束心。
【賞析】
常聽到有人埋怨,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,其實,最不聽話的是我們自己。我們的心,今天要求這樣,明天希望那樣,總是翻來覆去,心猿意馬。我們自問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駕馭、掌握嗎?因此古人的「馭心」六法門是非常重要的:
第一、鬧時練心:
古云:「靜中靜非真靜,動處靜得來,才是性天之真靜。」心要能在喧囂吵鬧的情境中,保持住本心的平靜,這才是真功夫。古來祖師大德,在作務勞動中打透禪關,維摩大士弘法於紅塵裡;龐蘊居士一家人悟道於俗務中;身居高位的斐休、楊億在官場中一面運籌帷幄,一面參禪學佛。這些都是「鬧市叢中做道場」練心、修心的典範。
第二、靜時養心:
三國諸葛亮誡子書云:「寧靜以致遠。」想要達成遠大的目標和成就,需先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。人人都有虛妄的心,常在妄念中起無明,滋生迷思,尤其在情緒低落時,容易生氣,逞意氣,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,宛如洶湧的浪潮掀翻船舟。經云:「靜念投於亂念裡,亂心全入靜心中。」紛亂的心回歸平靜時,正是摒除外物妄心撥弄,獨坐觀照,善護自心的時刻。
第三、坐時守心:
古人認為獨處可以「神不濁」,靜坐可以「心不濁」。一個人在自己獨處的時候,要守住內心的清明。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,守住內心的準則,守住人生的底線。
曾國藩在擔任兩廣總督期間,有個縣令送了他一幅王羲之的字,價值連城,珍貴異常。曾國藩晚上拿出來細細觀賞之後,退還給縣令,說:「世間尤物,不敢妄取。」為官幾十年,權傾朝野,曾國藩卻家無餘財,後來他兒子曾紀鴻給家人看病還需要外出借錢。這樣的曾國藩不愧為一代大儒。曾國藩說:「慎獨則心安。」
人只有守住自己的良心,上不負天,下不愧地,才能坦坦蕩盪面對天地鬼神。守住利益的誘惑,守住自己的內心,才能守住人格與尊嚴。
第四、行時驗心:
古德云:「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」蘇軾小時候立志成為東漢范滂那樣真誠正直的好官。長大之後,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鄉野,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。哪怕被貶千里,流浪一生,他依然不偏不倚,不結黨營私,始終保持一份真誠與善良。不要因為走得太遠,而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。時刻檢省自己,提點自己,想想當初為何啟程。不要忘記初心,不要偏離航向。
第五、言時省心:
十惡業當中,口犯的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就佔了四項,可見口業的過失,比身心造業還來得快、來得多,切勿逞一時口舌之快,造罪惹禍。在日常生活中,言語是我們人際和諧,事業成敗的關鍵,「愛語如春風,惡語如穢器。」大家儘量以春風般的愛語揚起眾生信心的風帆,以甘霖般的柔語溫潤眾生乾涸的方寸,以陽光般的正語照破眾生的愛見無明,以淨水般的敬語滌盡眾生的五欲塵勞。
第六、動時制心:
《菜根譚》云:「不可乘喜而輕諾,不可因醉而生嗔,不可乘快而多事,不可因倦而鮮終。」人在情緒起伏的時候,很容易感情用事,判斷錯誤,而事後招致悔悟。人心浮動,就像水面泛起陣陣漣漪,不能如實映照景物,看到別人華廈轎車,便嫌棄自己屋陋車舊,鋌而走險,讓自己陷入罪惡的深淵,無法自拔。我們在動盪的情境時,要攝心保持正念,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思舉止,不能任憑妄心浮動,如此才能做到以靜制動的境界。
人生就是一場修行,修行貴在修心。一個人唯有內心豐盈堅定,安靜澄澈,才能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。修好這顆心,安好這條命,才能活好這一生。其實,修行與生活、工作可以很好的並存,不會相互矛盾而取捨誰。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具有佛性的,只是因為為了生活到處奔波、陷入忙碌的事物,逐漸失去了最初的自我,忘記了最珍貴的東西是在自己的心中。
真正的修行是修心,是修正自己,修如何做人,如何做事,如何與人相處,慈悲救渡眾生,涵養不求回報的佛心,才是修行的真諦。古云:「心如平原走馬,易放難收。」我們的心就像脫韁野馬,到處奔竄,如何能安定下來呢,請參考今日的馭心法門,就能將自己的心駕馭得收放自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