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10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1
20250224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01 scaled
20250224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英 01 1 scaled
503 先聖語錄 01

2025/02/24(一) ●一日一箴言

《增廣賢文》:24
莫信直中直,須防仁不仁。

【註釋】⑴直中直:特別正直的人。
⑵仁不仁:標榜仁義卻不仁義的人。

【譯文】不要輕信那些自我標榜特別正直的人,也要防備那些吹噓仁義卻不仁義的人。

●【賞析】不要太相信什麼正直無私,對任何人都要提高警惕。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瑕的美玉,也沒有絕對完美的聖人,提醒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現象。

古德云:「莫信直中直,須防仁不仁,山中有直樹,世上無直人。」古人早就說過了,有些看似直爽的人未必是真正的「直爽」,也有可能是奸詐狡猾之人,有些看似仁義的人未必是真正的「仁義」,也有可能是偽善大惡之人。山裡有長得筆直筆直的樹,世上卻很少有真正的正直之人。

正所謂大善背後有可能是大惡,爽快背後也有可能是「陷阱」,特別是在這個物欲橫流,競爭激烈,人心叵測的社會中生存,千萬不要被表像的「爽快、正直和仁義」所輕易迷惑,因為你不知道在這些表像的背後究竟等待你的是什麼,在成年人的世界裡,大部分的表像都不是每個人真正內在的想法和真實的自己。

社會中有人喜歡把「直爽或直接」當作自己做人做事有所成就的一種招術或手段,生活中有人喜歡把「仁義和道德」當作自己處事成功的一種套路和技巧,這兩種人在人群中真不少見,只是他們有時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隱藏自己,同時他們經常用光明正大的理由作為自己私利、私心的包裝,令人無所指責。

所以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,我們要有更多的時間保持一顆拋開表像看透本質的清靜心,我們更多時候還是要懂得用機會和事件去看清一個人、讀懂一個人、分析一個人,而不是單靠簡單的表像和外在現象去斷定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人,會做什麼樣的事,那樣只會讓自己一不小心就掉入別人所設下的「人生陷阱」。

《論語·為政篇》子曰:『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』
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『看他的所為,觀他的手段,察明他的志向,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?『視』是看他的外在;『觀』是看他的內在,看他整體用甚麼手段;『察』是仔細看,並用心揣摩推斷。所以:所做的事情;由:經由,可理解為做事的手段和方法;所安:安於什麼,心中的志向是什麼?

春秋戰國時期,諸侯紛爭。像孔子這樣的遊士還有選擇輔佐誰的機會。那如何選擇呢?這很重要,關係到能否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發揮自己的才能,關係到生死、榮辱和富貴。跟對了人,就一榮皆榮,雞犬升天;沒跟對人,就一損皆損,樹倒猢猻散。對孔子而言,首要的問題就是諸侯大夫接不接受他的政治主張,以德治國;其次,則要看諸侯大夫的行止合不合禮?再來則看諸侯大夫有沒有遠大的抱負。孔子的觀人方法,不僅適用于諸侯,適用于選擇跟隨誰?也適用於上級考察提拔下級,錄用啟用新人;適用於與人相處。從古至今,在官場、職場和社會上都用得著。

在識人方面,中國古人積累了很多經驗。人治社會,識人尤其重要。通過無數人反復的實踐,提煉出了不少金科玉律。例如諸葛亮就在他的《知人》篇中提出了識人七法:
『一曰,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;
二曰,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;
三曰,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;
四曰,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;
五曰,醉之以酒而觀其性;
六曰,臨之以利而觀其廉;
七曰,期之以事而觀其信。』
諸葛亮這套方法就是上級針對下級,主動地去試探、設問和測試待考察者。很有點像我們今天招聘單位對應聘者的面試與試用。

所謂: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」,這就是一個君子應該要有的原則,謹言慎行,做好自己的本分事,才能顧好自己安危,獨善其身,進而兼善天下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