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2025/04/02(三) ●一日一箴言
《增廣賢文》:60
知足常足,終身不辱;
知止常止,終身不恥。
【譯文】
持盈保泰,自知滿足,一輩子也不會遭到屈辱;留有餘地,適可而止,一輩子也不會蒙受羞恥。
●【賞析】
知足常樂常常感到滿足,一輩子都不會遭受羞辱。任何事物都有止境,能安於當下,適可而止,能做到這樣一生都不會感覺羞恥。
知足、知止是中華文化哲學中獨有的一種智慧,《增廣賢文》中將其總結為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:「知足常足,終身不辱;知止常止,終身不恥。」這句話明白告訴我們:「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滿足,一輩子都不會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;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節制,於是一輩子都不會因為自己不恰當的行為而蒙受羞恥。」
老子《道德經》言: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」知足,說的是要有容易滿足之心,不要一味索求、貪得無厭;《紅樓夢》中的「智通寺」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可謂震懾人心:「身後有餘忘縮手,眼前無路想回頭」。這幅對聯寫的不僅僅是賈府,也是世人常態:明明已經擁有很多了,卻還是不想停下來,繼續為貪念所控制,一錯再錯,直到泥足深陷,才發現已經無路可走,想回頭時但為時已晚。「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」,做人不知收斂,得寸進尺,一味爭名逐利,凶險和災禍也會隨之降臨。「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; 咎莫大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。」
隋朝大儒文中子有《止學》一書響絕天下,「止」是古人得天獨厚的智慧。《周易》中有「艮」卦,講的就是「止」的智慧。這一卦要義也在於行止各有其時,當行則行,當止則止。
《大學》: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何謂知止?《大學》中沒有明說,但卻給我們舉出了例子:「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;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於慈;與國人交,止於信。」知止,即應當為其所應為,且不為其所不應為。止學的智慧說的是要知道自己應該處於怎樣的位置,做好自己分內應該做的事,並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。懂得知足、知止,才是立身長久不敗之道。以「知止」為始,方能以「得」為終。
清代有「中興名臣」美譽的曾國藩曾說過:「人生之善止,可防危境出現,不因功名而貪欲,不因感極而求妄。」 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,才是全身而退、避免險境的良策。曾國藩深知自己應以國家社稷為重而以一己私利為輕的道德界限,他因手握重權、德高望重而曾四次被人勸說稱帝。但他最終都義正詞嚴的拒絕了。他最終成為中興重臣而非亂世枭雄,靠的也是他這份知止常止的智慧。
●《增廣賢文》簡介:
《增廣賢文》是一種「民間諺語集」,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,又稱《昔時賢文》、《古今賢文》。其內容彙集了為人處事的各類諺語,充滿哲理,釋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體現。人稱:「讀了增廣會說話,讀了幼學走天下。」增廣即「增廣賢文」,幼學即「幼學瓊林」。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《牡丹亭》,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。後來,經過明、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,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,稱《增廣昔時賢文》,通稱《增廣賢文》。
備註:臺灣布袋戲《雲州大儒俠》時有引用《增廣賢文》的內容,戲中稱之為《昔時賢文》。
《增廣賢文》的內容有幾個方面,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,二是談命運,三是談如何處世,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,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,其內容十分廣泛,從禮儀道德。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、天文地理,幾乎無所不含,而又語句通順,易懂 ; 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、處世之道。
●《增廣賢文》作者簡介:
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,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「周希陶」曾進行重訂,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。